第3302章 五大強者

-

站在乾清宮的殿中,楊傑長長的吐了口氣。

他當然知道,這份奏疏的內容,會得罪無數人,但是,他依舊費儘了唇舌,說服了楊洪,上了這道奏本。

所為的,就是楊家的昌盛富貴,這是在賭,但是,楊傑有信心,隻要皇位上坐的仍舊是當今天子,他就賭不輸!

因此,麵對著天子半是感嘆半是詰問的話語,楊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,進到殿中之後,首次抬起了頭,道。

「回陛下,陛下所言,草民和父親自然曉得,但是,草民更清楚的是,這份奏疏得罪了滿朝大臣,但不會得罪陛下。」

「大明,是陛下的大明,所以,草民唯一需要擔心的,是會不會得罪陛下,其餘的,不是草民要想的。」

坐在禦座上,朱祁鈺上下打量著眼前的這個年輕人,眼神有些複雜,片刻之後,他輕輕嘆息一聲,道。

「你是個聰明人,可你知不知道,有句話叫,過慧……易夭!」

楊傑額頭上的汗水,唰的一下就落下來了,和他剛剛感受到的,一閃而逝的殺意不同。

這一次,他能感受到的是,天子這句話當中,濃重的毫不掩飾的殺意。

到底是個少年人,麵對這樣的場麵,楊傑立刻就慌了神,連忙跪倒在地,著急的頭頂冒汗,但是卻不敢再開口說話,生怕自己一句話說的不對,丟了性命。

殿中氣氛頓時變得有些凝滯,朱祁鈺淡淡的望著跪伏在地的楊傑,同樣默然不語。

就在這個時候,一旁的懷恩嘆了口氣,小心翼翼的上前,將案上的涼茶換新,低聲道。

「皇爺,昌平侯在偏殿等候召見,時候已經不短了,您看,是否要召昌平侯覲見?」

於是,底下的楊傑頓覺來自上方的壓力一輕,緊接著,他便聽到天子的聲音再次響起,平靜的不帶一絲情緒,道。

「你先退下吧,讓你父親進來見朕!」

「是,草民告退!」

楊傑恭謹的站起身來,後退兩步,輕手輕腳的退出殿中,剛一出殿門,就覺得一陣頭暈目眩,渾身力氣彷彿被抽乾了一樣,忍不住扶住旁邊的柱子歇息。

待回過神來,他才發現,不知何時,自己的後背,早已經被汗水浸透了。

「傑兒,你……」

不遠處一道急促的聲音響起,楊傑一抬頭,便瞧見楊洪並冇有待在偏殿,而是不知何時便來到了廊下等候,見他出來,立刻便疾步朝他走來。

「父親……」

不知為何,見到大步走來的父親,楊傑心中壓力頓時一輕,有一種想要癱軟在地的衝動,一陣情緒上湧,楊傑的眼眶都有些泛紅。

見此狀況,楊洪心中更是憂急,三步並作兩步來到楊傑麵前,一雙蒼老的大手穩穩的扶住楊傑的身子,問道。

「傑兒,出什麼事了?」

楊傑輕輕的搖了搖頭,剛想開口說話,卻被緊隨而來的懷恩給打斷了,隻見懷恩不急不緩的邁步出來,對著楊洪拱了拱手,道。

「楊侯,陛下召見!請隨咱家進殿吧!」

見此狀況,楊洪眉頭微皺,轉頭看了看楊傑此刻的狀況,他一時有些猶豫。

這個時候,楊傑總算是恢復了一點力氣,臉上勉強扯出一絲笑意,道。

「父親放心,兒子冇事。」

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話,楊傑身子微微用力,掙脫了楊洪的攙扶,自己獨自站在原地,雖然看起來狀態仍然不佳,但是,卻比剛剛出來的時候,要好得多。

與此同時,懷恩也開口道。

「楊侯不必擔心,大公子咱家會遣人照料著,先去偏殿歇息,不會出什麼事的,楊侯還是先雖咱家進殿,莫叫陛下等急了。」

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,再耽擱就不好了。

於是,楊洪擔心的看了一眼自家兒子,確定他冇什麼大事後,又不放心的囑咐道。

「你先在偏殿稍等片刻,為父去去就回。」

說著,他又朝著一旁跟在懷恩身後過來的兩個內侍微微欠身,道。

「有勞二位照料小兒。」

那兩個小內侍明顯並不是什麼有權有勢的內宦,見楊洪如此客氣,頓時有些受寵若驚,連忙作揖道。

「楊侯客氣了,我等必定儘心,大公子有何需要,儘管吩咐便是,我等必定儘力。」

於是,楊洪這才點了點頭,又看了一眼楊傑,然後才轉過身,跟著懷恩邁步進了乾清宮。

「臣楊洪見過陛下!」

入了殿中,楊洪一掃在殿外的緊張不安,恭謹有度。

相對應的,坐在上首的朱祁鈺,也以禮相待,笑著道。

「楊侯不必多禮,坐吧。」

待內侍搬上墩子,楊洪坐下,朱祁鈺便道。

「楊侯養了個好兒子啊!」

這話似是在感嘆,又似是帶著些許的反問,楊洪一時不知何意,隻得道。

「陛下,小兒無狀,若有禦前失儀之處,還請陛下恕罪。」

果不其然,朱祁鈺收斂了笑意,輕輕嘆了口氣,道。

「失儀倒不至於,就是太年輕了些,在朕麵前,什麼話都敢說。」

這下,楊洪心中頓時一驚,但是,麵上也隻能道。

「陛下麵前,自然是有什麼說什麼,不敢有絲毫欺瞞。」

「嗯,是這個道理。」

出乎意料的是,天子竟點了點頭,認同了楊洪的話。

而且緊接著,天子忽然問道。

「楊侯,朕觀你這兒子,見地非凡,頗有謀略,可有心為他在朝中,謀個一官半職?」

按理來說,楊傑日後註定是要承繼昌平侯爵位的,所以,在朝中有冇有官職,對他來說並冇有什麼緊要。

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,如果說,楊傑僅僅隻想當一個閒散的侯爺的話,那麼自然是坐等繼承爵位便是。

可若是他有心入朝參政,那麼,在繼承爵位之前,必要的歷練,是絕對不能少的。

隻不過,看到剛剛兒子出殿時的表現,楊洪心裡又有些拿捏不準,天子這話到底是真心還是試探。

躊躇片刻,他隻得道。

「若能為朝堂效力,楊家子弟自然義不容辭,但是小兒身無功名,且身體孱弱,若是入朝為官,恐難當大任。」

這話便是推辭了,但是,朱祁鈺卻明顯並冇有開玩笑的意思,而是開口道。

「功名倒是無妨,他既是楊家子弟,以楊侯的功勞,蔭封個鎮撫使也不算特恩,有了官身,到上直衛或是其他衙門任職,都不是問題。」

「至於身子孱弱,朕觀他應當是先天不足,宮裡剛好有擅長此道的太醫,朕稍後讓太醫給開個調養的方子,慢慢養著,未必能夠治本,但是,強身健體還是可以的。」

這番話說出來,楊洪便明白,天子並冇有試探的意思,是真的想要讓楊傑入朝為官。

隻不過,想起剛剛楊傑的樣子,他心中又有些迷惑,隻得先答應下來,道。

「陛下恩典,臣萬死難報,日後必定竭儘全力,為朝廷效命。」

於是,朱祁鈺點了點頭,然後將手中的奏疏合起來,交給身旁的內侍,重新遞迴了楊洪的麵前,道。

「楊侯的這份奏疏,朕看過了,大致所言有理,但是,有些言辭尚需斟酌,楊侯便先拿回去,待修正過後,再行呈遞。」

話說到這個份上,楊洪如果還是不明白天子的意思,他也就白白在官場這麼多年了。

說白了,對於這份奏疏,天子大致是滿意的,作為獎賞,楊傑的鎮撫使就是明證。

但是,內容滿意,時機卻不對,所以天子才讓他暫時將奏疏帶回去,「再行斟酌」。

說白了,楊傑受了天子的恩典,那麼之後在天子需要的時候,楊家也就得替天子在朝堂上衝鋒陷陣了。

不過,這本就是早有打算的事,因此,隻是遲疑了一下,楊洪便道。

「臣遵旨。」

見此狀況,天子的臉上露出一絲笑容,繼續開口道。

「年輕人,還是要多歷練,既是楊家後輩,自當有一番作為,好了,今日便到此為止,楊侯退下吧。」

「臣告退……」

直到楊洪走出殿門,心中還是帶著幾分疑惑,低頭往前走了兩步,剛好碰見得了訊息從偏殿出來的楊傑。

「父親,怎麼樣?」

此刻的楊傑,明顯已經平靜了許多,但是看得出來,他心裡仍然帶著幾分不安,剛一見麵,就緊張的開口問道。

不過,楊洪卻隻是搖了搖頭,道。

「回府再說!」

…………

聖旨下的很快,就如天子所言,以楊洪的戰功,給他的兒子一個蔭封,實在是再簡單不過了。

之前冇有,是因為他僅有的兩個兒子,楊俊已經是正經的實職將軍,並不需要這個虛銜,而楊傑是楊家嫡子,日後註定要承繼爵位的,也不需要這個區區六品的鎮撫使。

但是,既然天子要給,底下的人自然也冇什麼意見。

因此,楊洪上午出宮,下午聖旨便已送達,授楊傑為錦衣衛鎮撫使,秩正六品,署千戶職,命往兵部協助尚書於謙整飭軍屯。

夜,楊府的書房。

楊洪盤膝坐在榻上,一份黃絹聖旨,擺在他麵前的小幾上,楊傑坐在對麵,正將自己白天奏對的情況,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。

「……隨後,陛下便讓兒子退下,要召父親覲見。」

提起當時的情景,楊傑到現在還是一陣心有餘悸,道。

「父親,兒子能感覺的到,當時陛下的確是對兒子起了殺心,若不是懷恩公公及時在旁提醒,隻怕兒子此刻早已經身首異處,可是,恕兒子愚鈍,實在想不明白,陛下為何會如此前後矛盾……」

楊傑當然能夠看得出來,天子對他是欣賞的,而且,對於他呈遞上的這份奏疏,也是認可的。

回府之後,楊傑又回顧了整個奏對的過程,覺得自己並冇有說錯什麼,甚至於,就連他的那番儒法之論,他也能看出,天子是認可的。

可既然如此,為什麼,天子又會對他如此態度呢?

楊洪沉默了片刻,目光落在眼前的聖旨上,片刻之後,又落在楊傑帶著疑惑的臉上,二者之間逡巡了幾次,方嘆了口氣,道。

「傑兒,你真的想知道嗎?」

楊傑冇有說話,隻是輕輕的點了點頭。

於是,楊洪的目光從聖旨上抬起來,認真的望著楊傑,道。

「因為你太聰明瞭!」

楊傑皺了皺眉,一時冇明白這話的意思。

但是,他的確又想了起來,在整個奏對的過程當中,天子的確曾經也如此讚揚過他,甚至於,按照父親的轉述,之後在召見父親的時候,天子也曾說過類似的話。

可,這不是好事嗎?楊傑一時有些不明白,疑惑的望著楊洪?

停了片刻,楊洪的神色有些複雜,方道。

「傑兒,太聰明的人,往往對世情看的太透,或者,自以為看的太透,以至於,少了氣節和堅持!」

「這,就是陛下對於態度矛盾的原因!」

聽了這話,楊傑心中似乎明白了什麼,但是,又冇能想透,於是,一時眉頭緊皺,陷入了沉思當中。

見此狀況,楊洪搖了搖頭,繼續道。

「朝堂上從不缺聰明人,你能想明白的道理,自然也有人能夠想明白,就如那儒法之辯,你說的固然不錯,世間從無一定之規,亂世用法,盛世以德,因地製宜,因時而動。」

「但是,你有冇有想過,這麼簡單的道理,為何千百年人,無人遵行呢?」

楊傑到底是聰慧之人,腦子一動,便得出了答案。

「是因為,太難了?」

「不錯,太難了!」

楊洪點了點頭,道。

「治國之道,自然無一定之規,但是,朝令夕改卻是朝堂大計,何況整個國家的治國方略,牽一髮而動全身,豈是一言用法,一言用儒可定之的?」

「何況,你說的固然有道理,但是因地製宜,何地製何宜,又該如何判斷呢?」

說著話,楊洪的臉上湧起一抹感慨,道。

「遠的不說,便說瓦剌尋釁大明,是該佈德澤行王化,出王道之師,還是該威壓百域,鐵騎踏草原,寸草不生呢?」

「選錯了,便是萬劫不復!」

「所以,不能選,治國惟仁惟德,是千古不易之理,亦是聖賢之道,你之主張,說好聽了叫因地製宜,但是實則,也可稱之為不擇手段,不達目的誓不罷休。」

「我這麼說,你能明白,為何陛下對你的態度如此矛盾嗎?」

-